本文转自:江西日报
本报记者钟海华
4月21日下午,抚州市广昌县旴江镇下湖村,穿着黄色马甲、戴着安全帽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人员正有条不紊地清除高标准农田旁水渠内的淤泥。有村民从一旁走过,一边和他们打招呼,一边向记者感叹,“现在农田水利设施有人管,村里的绿化有人管,路灯坏了也有人管。”但在年以前,情况并不是这样。和其他地方一样,那时候的广昌,普遍面临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的难题。
要让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看”更“中用”,就必须做好后期管护工作。广昌县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探索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后管护“多位一体”模式,构建起“大管护”格局,形成了一整套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提升了管护质量和水平。
农村有了“大管家”,各类涉及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管护,“重建轻管”难题被彻底解决。
多位一体的管护模式
近年来,广昌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供水工程实现全民覆盖,农田灌排体系日臻完善。省水务集团下属的广昌润泉供水有限公司承担着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的运行职责,在每个乡镇都配备了水电工、维修员、巡查员等工作人员,负责水表、管网等供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每个乡镇都得配备相应的人员,但这些人员只负责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的运行,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公司总经理尧向群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广昌县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也面临着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尽管农村供水设施有人管护,但包括新农村基础设施、乡村道路、农村公墓等在内的其他设施的管护始终面临着人员不足、资金整合不到位、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边是管护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一边是缺乏一支专门的管护队伍。两个问题碰到一起,反倒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年9月,广昌县通过公开招投标与省水务集团签订维养合同,将全县农田水利设施32.12万亩、农村饮水工程处、新农村基础设施处、乡村道路.3公里、农村公墓19处纳入维养管护项目范围,合同期限十年,管护服务费为平均每年万元,十年共计1.5亿元。
年3月,广昌润泉供水有限公司专门组建了广昌润泉维养管护公司,负责该县农田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工程、新农村基础设施、乡村道路、农村公墓等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至此,多位一体的管护模式开始形成。
多方联动的管护机制
广昌润泉维养管护公司按照“环境卫生干净、河塘水体洁净、道路安全畅通、公共设施完好、绿化养护到位”的管护标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日常巡查、清理清洁和维护修复。公司不仅建立了日常维养制度和应急维修制度,同时将全县划分南北片区,成立维养管护所,各乡镇均成立管护中心,所有行政村设立管护站点,维养人员配戴电子工牌,每日按工作计划对维养管护项目实施作业。公司经理陈凡告诉记者,遇突发情况工作量大时,他们会和乡(镇)协商安排专业队伍和现场维养管护人员合力处理,对损毁设施设备进行及时修复,对垃圾、杂草、淤塞等情况进行及时清理,确保工程完好、设备运行正常、沟渠供排水通畅。
尽管引入了第三方物业化管理,广昌县也并没有当起“甩手掌柜”。该县水利局局长吴振华告诉记者,县里对维养管护公司实行“一月一巡查、一季一考核”,巡查由农业农村、交通、民政、水利等部门人员共同参与,考核由各乡镇根据辖区管护工作情况,每季度进行考核打分,根据考核得分核算管护经费。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不仅需要多方联动,更需要群众参与。广昌县在所有行政村均建立村民理事会,强化对农户“门前三包”的监督,同时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纳入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开展文明农户、卫生家庭、美丽庭院、道德“红黑榜”等评比活动,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管护。
多方共赢的管护效果
旴江镇赖坊村村民程名强家里种了近百亩地,但由于现在基本上是机械化作业,农活并不会耽误他太多时间,所以他还是加入了广昌润泉维养管护公司。4月21日,记者见到了正在和同事们一起清理沟渠的他。谈起如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他告诉记者,村民们都很“惊讶”,“惊讶”于“村里什么事情都有人管”。显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起来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就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但管护的效果却不止于此。对于政府而言,这种“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长效管护机制一举解决了之前各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涉农资金相对零散,难以发挥作用;管护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多位一体的管护模式不仅破解了广昌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在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运行上保本微利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更让公司由单一的供水企业向“城乡运营服务商”转型。“按照这种模式,接下来,如果政府还有其他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需要管护,我们同样还能承接下来。”尧向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