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的涞水,有涞已久

“涞”字并不多见。词典中解释就是拒马河和涞水地名。千年以前,遒县改为涞水,不仅因为拒马河,还因为这里的气候和地貌,更适合“涞”。

今年以来,环京的涞水天蓝、地绿、水清、城靓、村美,在安居客等网络宜居评比中,涞水花溪壹号院慕名而“涞”,实力晋级,“山水涞水”、“宜居涞水”全面呈现。涞水之“涞”,可谓有“涞”已久。

花溪之韵王宏利摄影

古代涞水境内河流众多,支流密布,适合放牧浅耕。年考古工作者在涞水北边桥,发现距今两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和动物骨骼,还有一些打制石器,与周口店山顶洞人年代大致相当。毕竟这里距离山顶洞只有50公里距离,完全具有同部落的可能。

涞水发现的人骨化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第一具完整智人化石,考古界定名为“涞水智人”,目前在保定市博物馆内展览。“涞水智人”的出现,否定了中国人是非洲后裔的说法。

紧接着,涞水北封村又发现龙山文化遗迹,出土发现不同时期灰坑、水井、墓葬及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陶器以泥质陶较多,器形瓮罐类平底器,标配鸡冠耳和横耳,图案以绳纹、弦纹居多。

花溪泉水李立摄影

从远古“涞水智人”到龙山遗迹,可见涞水区域非常适宜人类生存生活,早期文明也比很多地区都要早很多。从游牧到农耕,从母系到父系,涞水都曾引领着史前先进文化延续。

历史悠久的拒马河,将涞水的古老故事尽藏于柔波之中。涞水也曾是水乡,不难想象,昔日拒马河水系庞大,河边土地上,生长着茂密的芦苇、杂草,土岗上生长着桑、柳、榆等树木,野禽、獐等栖居奔窜其间,周边区域居民依托水网,划舟往来,夜泊河上,点点渔火,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涞水历史影响深远,公元前周灭商后,封召公奭(shì)于北燕为侯国,起初就建都于涞水,后迁于蓟,也就是今北京。涞水现有北燕侯国都城遗址,曾出土10余件邶(bèi)伯青铜器。

花溪秋景夏长江摄影

随着拒马河两岸人口渐渐繁盛,涞水部分区域河流渐失河的功能。涞水镇北关村遒城遗址,现花溪壹号院区域,依稀可见往日风貌,东临拒马,西为丘陵山地,可谓上风上水,老遒城风采依然。

拒马无声奔去,见证人间沧桑。先民追猎的水网密布之地,已经成为环京县城一体化建设示范区。始终不变的,是承载连接京城的辅助功能。

涞水“涞”字千年历史,原为本地专属。年广昌县改名涞源县,也有了“涞”字。后来上海的路名也有了“涞”字,比如涞清路、方涞路、涞泾路、涞坊路、涞寅路等。这些彼此相通的“涞”字符号,传递同一种风景与信念,也提示如今的人们,铭记着脚下土地的往昔。(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07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